一、创造公益岗位的就业扶贫成效
创造公益岗位带动就业扶贫是各地普遍运用的一种模式,在实际的政策执行中,此类岗位一般会用来安置建档立卡适龄贫困人口中有就业意愿和劳动能力的年龄偏大人群、留守妇女等转移就业能力相对较弱人群。
例如,山东省2017年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行公益岗位互助扶贫模式的通知》,面向农村家庭服务业发展需求和贫困人口救济解困需要,设置四类互助式农村公益扶贫岗位,包括互助养老公益扶贫岗位、互助托幼公益扶贫岗位、互助照料病患公益扶贫岗位、互助助残公益扶贫岗位。通知明确了公益扶贫岗位作为公益性岗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按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等政策。通过此模式,既实现了贫困人口通过获得稳定的劳动收入脱贫,又实现了通过贫困人口在岗工作互助帮扶其他老幼病残贫困人口,达到双赢效果。
四川省在每个贫困村开发5个以上公益性岗位,用于安置贫困家庭劳动力,并给予不低于300元/人·月的补贴。
二、引入产业项目的就业扶贫成效
江西赣州一直是江西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截至2016年年底,赣州市还有43.14万贫困人口。为了扶贫攻坚,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产业。赣州市下瑞金市种植脐橙面积达155万亩,年产量108万吨,产业总产值110亿元;帮25万种植户、70万果农增收致富,解决100万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不仅如此,瑞金还根据各村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坚持“宜农则农、宜果则果、长短结合、种养互补、三产融合”的思路,因地制宜发展脐橙、蔬菜、油茶三大主导产业以及鸭蛋、白莲等特色产业,为许多贫困户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