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四,舍华效夷,义将安取。既然佛道之用不同,那么,中国人就不应该信仰佛教。因为佛教倡导的剃发旷衣,毁貌易性,弃绝妻子,断绝宗祀的行为完全违背了华夏的传统礼仪,是“悖礼犯顺”,舍华效夷,义将安取。那些无知的刻舷沙门、守株道士之间互相争论不休,而恰恰没有搞清楚佛道二教“本同俗异”[28]的道理。佛道二教的优劣高低,乃是不辩自明、显而易见的。
顾欢的《夷夏论》将佛教贬为夷狄之教,加之使用了诸如“狐蹲狗踞”一类近乎谩骂的刻薄词语侮辱佛教。因此,《夷夏论》一问世,便招来了佛教徒的强烈反击。司徒袁粲首先化名道人(佛教徒之称)通公,著论反驳。
袁粲的文章从三个方面反驳了顾欢的观点。其一,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早于老子,并非老子入西域教化后才有佛教,老子化胡一说毫无根据。其二,孔子、老子、释迦建立的教理完全不同,孔、老以治世为本,而释氏强调以出世为宗,二者之道不同,根本就谈不上同源异俗。何况,道教追求羽化成仙,结果却难脱白首老死。佛教追求泥洹灭度,能使人了却尘世俗缘,脱离生死,湛然常存。若以此论优劣高低,则显然是佛优于道。其三,中西风俗确有差别,但佛教在中国传播,并不强行要求遵行西方风俗。至于有些礼仪,如膝行为礼,三绕为虔,是古人即有之礼,与佛教的传播无关。中西风俗的差异,不会妨碍佛教的传播,也不会引起混乱。